实验室管理与条件保障处

工作动态

网站首页 > 正文

丹心铸剑,薪火永传-实验室管理处党支部参观哈军工纪念馆、船舶纪念馆

春寒料峭,信仰如火。2025年3月28日,实验室管理处党支部组织教职工走进哈军工纪念馆与船舶博物馆,以一场沉浸式红色研学活动,追溯国防科技发展之根脉,感悟“国之重器”铸就之伟力,激荡新时代科技报国之志。

步入哈军工纪念馆序厅,巨幅油画《运筹》以磅礴之势重现1952年陈赓大将受命筹建哈军工的历史瞬间,画中周恩来总理主持的筹建会议场景庄严肃穆。讲解员以“忠诚、坚韧、创新、奉献”为主线,娓娓道来这所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学府的传奇历程——从苏联专家无私援助下诞生的“共和国国防科技摇篮”,到培养出39位两院院士、200余位将军的“人才星河”;从隐姓埋名参与“两弹一星”研制的无名功勋,到分建六校、播撒国防科技火种的深远影响,哈军工的故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。

在“甘为人梯”展区,泛黄的教材手稿与学员笔记无声诉说着哈军工师生“边建边教、边学边研”的拓荒精神;院士墙上,朱起鹤、杨士莪等科学家的手迹“以海为途,以船为剑”的寄语,让党员们驻足沉思。当听到陈赓院长与钱学森关于“中国能否造火箭”的经典对话时,支部党员感慨:“历史证明,唯有自立自强,方能突破重围!”

转至船舶博物馆,时空的齿轮从古代船舵转动至现代核能巨舰。古船厅内,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模型与《天工开物》造船图谱交相辉映,彰显中华海洋文明的辉煌。而近代展区中,北洋水师覆灭的屈辱与甲午海战的悲壮化作警示钟声,叩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。时间来到新中国成立后,讲解员激昂地讲述到:“从‘望洋兴叹’到‘蛟龙入海’,中国船舶工业用七十年走完了西方三百年的道路!”从追赶,到创新。中国船舶工业助力海军从“近海防御”转向“远洋存在”,世界不能没有中国,星辰大海的征途不能没有中国船舶。

在军船展区,辽宁舰航母模型与“智水”系列深潜器实物引得党员们频频拍照。当得知哈工程团队参与研发的“奋斗者号”曾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时,支部党员感叹:“万米深潜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民族精神的深潜!”“三海一核”展区中,核潜艇反应堆模型与极地科考船图纸,则让分析测试中心的技术骨干们热议:“科研无界,但家国永系!”

此次参观,实验室管理处的同仁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哈军工纪念馆的足迹,重温总书记“传承哈军工精神,勇攀科技高峰”的嘱托,心中激荡着立足岗位,担当作为的热情。支部书记王玉龙总结:“我们要赓续东林精神,以‘国之所需’为导向,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。”


地址: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邮编:150040    版权所有:实验室管理与条件保障处(分析测试中心)